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长路上 > 经典美文 > 正文

如何让“文化润疆”真正“润”到乡村

【来源:如何让“文化润疆”真正“润”到乡村 | 发布日期:2023-03-30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面广量大,全国有近六十万个行政村。广大农村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乏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还不够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不够高,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也是最难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的新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更是薄弱环节,如何补齐这个短板弱项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并亟需缓解的问题,党中央曾先后三次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 “文化润疆”工程,可以说,新疆的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那么,如何让“文化润疆”真正“润”新疆广大乡村,尤其南疆乡村一线。笔者认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扩面、走心、提质上下功夫,坚持统筹用好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用好网格站等各类载体,用好影像资料记录团结和谐、繁荣富余、美丽宜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活动,突出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融入到全局工作中,引导村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乡村一线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群众心里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国语水平,为 “文化润疆”工程的落地生根扫平障碍

把加强村民国语学习作为落实“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抓手,制定夜校国语学习计划,根据国语水平分为基础班、提高班两个层次,邀请具有一定水平道合资质的人员授课,要求参培的村民学员每天学会一句成语、每周会背一首古诗词,练习用国语写总结、搞汇报、聊生产生活,搞工作讲评,定期开展考核测试,对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切实提高国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围绕“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主题,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主题宣讲《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组织村民群众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经典电影,组织在校学生诵读诗歌,排练成语故事情景剧。组织村民参加国语考试,组织村民参观新疆历史图片展,让广大村民了解新疆历史,感受大美新疆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更加爱疆爱国爱党。

一是落实“帮带”责任。充分发挥村支部、村两委领头雁、带路人的作用,以提高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国语水平为突破口,驻村干部与村干部加强工作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改善村干部国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二是突出学习实效。突出理论学习重点词汇、工作重点要点、日常交流用语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达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相互促进的实效。三是注重方式方法。通过传统文化、地图教学、观看视频、参加培训、组织活动、学习歌曲、互学语言等方式丰富学习形式,调动村干部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眼界。同时,带领村干部使用翻译软件,鼓励自学。四是检验学习效果。定期组织开展国语水平测试,村干部带头撰写心得体会、阶段工作总结、参加国旗仪式宣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五是做到精准提升。结合摸底测试成绩,村两委、工作队经过综合评估,对培训对象听说读写能力和词汇量掌握情况,以村为单位,按学习水平分类分快班、中班、慢班和免培,建立各班次学员花名册,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开展“孝老爱亲”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良好家风,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为“文化润疆”工程在基层一线农村的扎实推进奠定扎实基础。

二、乡村文化建设“百花齐放”,让“文化润疆”工程“活”起来

充分改造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用足用好专项经费,选定建好农家文化大院,定期开展活动,拓展文化育人阵地,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发挥村级学校、幼儿园文化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小学、幼儿园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总体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类元素融入到校园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营造时时、处处皆育人的环境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早读、自主学习的时间,选取中华经典诗词、美文等开展诵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悦纳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美育教育排在突出位置。组建村小学、幼儿园合唱团、鼓号队、围(象、军)棋班,配备部分乐器、服装、棋具,加强学生美育德育教育。建立班级图书角。与当地图书馆,书店,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合作,打造数字图书屋,建设书香校园、班级图书角。制定整村文化建设方案。邀请当地文化馆、农民画家在村主要道路两侧绘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图画,利用已有的葡萄长廊、文化墙等现有设施打造以革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文化认同教育融入日常,落到平常。加强艺术专业培训。调动一切资源,发挥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和当地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邀请专业老师培养农村青少年暑期兴趣爱好,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让非遗走进传统村落。结合各地全年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基层”活动,开展展览展示活动,积极组织村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村民互动。定期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强化村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文化润疆” 工程切实“润”起来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文化瑰宝,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厚土,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用节庆文化丰富村民思想文化生活,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元旦开展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迎新活动,让村民新年制定新计划,新年要有新气象;“五·一”倡导劳动光荣,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开创美好生活;“端午节”包粽子,颂唱经典,传递拳拳爱国之情;“六·一”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师生共同赞颂幸福安定的好日子;“七·一”看望慰问老党员,为群众献爱心、送温暖,让广大农村群众感受党的温暖,从而更加感党恩;“十·一”引导农村群众共同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倡导热爱同一个华夏、同一面红旗、同一个祖国。

此外,“清明节”号召村民就近祭拜先烈,缅怀先烈,赓续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师节”传承尊师重教思想、塑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热爱学习的理念;“重阳节”宣扬爱老敬老和养老,提倡孝道,“中秋节”带领村民一块吃月饼、话团圆、倡和谐等。全年用“仁”“义”“礼” “智”“信”“忠”“爱”“诚”“孝”“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思想、教化人心、鼓舞士气、营造浓厚的乡村传统文化氛围。以新疆广大农村地区为抓手,以南疆地区农村为突破口,切实把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在农村一线思想文化阵地落实落地落出成效,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美新疆。